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45歲退休,你準備好了?》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3193&page=1
作者/田臨斌 出版/時報出版
《新書簡介》
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流傳很廣的文字,講的是一位資深護士經常傾聽臨終病人,向她訴說此生最遺憾後悔的事情。她把這些事按照發生頻率整理排列成「人生五大憾事」,分別是:
(一)希望當初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要我過的生活。
(二)希望當初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三)希望當初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希望當初能和朋友保持聯繫。
(五)希望當初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我猜多數人讀這篇文章時心中有許多感慨,但並沒有太多驚訝,原因是這五件事經常都掛在我們心上,或起碼存在潛意識中。但既然如此,為什麽總要等到人生即將步入終點的時候,才像大夢初醒一樣和自己算一筆賠本的總帳呢?
你可能會說:「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不是我不想做那些事,但一身責任義務,實在沒辦法。」就像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甚至轉發給親朋好友分享,但看完以後呢?嘆口氣,繼續柴米油鹽,我行我素。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人是有選擇的,不信問問那些臨終病人,我相信他們後悔遺憾的並不是這一生沒有中樂透發財,所以才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感悟到當初的確擁有選擇條件,卻沒有去做。
如果你反問:「我每天被生活追著跑,忙得像條狗一樣,憑什麽說我有選擇生活的條件?」我不止說給你聽,還做給你看。這本書的內容正是描述一個沒有富爸爸(更沒有中樂透),學經歷也算不上特出的人,讓自己具備選擇生活方式條件的方法。
這本書雖然以「退休」為題,但和坊間談論退休理財或銀髮族生活規劃的書籍不一樣。原因很簡單,因為講的不是六十多歲退休,而是四十多歲。這二十年的差別造成事前的準備規劃,以及事後的生活實踐都和傳統意義的退休大不相同。
為此,我本來不想用「退休」這二字,但尋遍各種可能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用語,只好沿用老詞。我希望、也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學家會發明一個新詞,準確無誤的描述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這個字詞將普遍被人們認知和理解,因為將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四十多歲開始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讀者或許會發現這本書所描述的某些想法,和現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完全一致。關於這一點,我不想也無法強求別人認同,就像我所處的家庭和財務狀況和你不一樣。
這些都是事實但不是重點,重點是讀者的想法。讀者可能說,書中所談論的都是一派胡言,但別忘了,人生是自己的,讀者可以永遠當個安全舒適的旁觀者,平時對台上表演指指點點,到頭來帶著悔恨細數人生五大憾事。但也可以跳上舞台親自演繹精彩的人生,管他台下是掌聲還是噓聲,依然興高采烈的把每一天活得盡興,然後心滿意足、了無遺憾的跟這個世界說拜拜。這其間的差別,不過就在一念之間,也就是「你」的一念之間!
除了具備退休的客觀條件外,做好主觀的心理準備同樣是關鍵,但前提是必須懂得放下,才能從中獲得好處。
許多人對現狀不滿,對未來懷抱理想,卻徘徊在不進不退之間,期望得到兩邊的好處,結果卻經常蹉跎歲月,兩頭落空。我四十五歲退休,至今六年,其中沒有一天不為這個自認此生最英明的抉擇,感到鼓舞慶幸。
常有人誇我勇敢或說羨慕我的處境。的確,在適當時機縱身一跳確實需要相當勇氣,但如果誇我的人了解,我因為放下而受到的好處,恐怕就不認為那是勇敢了。羨慕的人如果能拋開世俗價值看待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恐怕就不會認為我有什麽好值得羨慕了。
許多人認為,退休唯一的考量就是籌措退休金,我不想低估但也不願意高估金錢的價值,它在我心目中之於退休規劃的重要性,就像書中談論到金錢的章節比重一樣,大約佔三分之一,那也就表示,還有其他三分之二的事物是你需要花更多精力關注的。
這些事物是我在身體力行四十五歲退休中,所學到的經驗與教訓,有感於自己從小到大,大部分時間都在糊里糊塗中度過,難得嚐到明白度日的甜頭,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於是成書,不敢保證無效退費,但保證字字真實體驗,句句發自肺腑。對錯好壞,參考價值就留給讀者判斷啦!
《內容摘錄》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投資理財是一生的功課。
記帳
「金錢通常成本過高。」──愛默生,作家
「成功就是除了金錢外,必須煩惱其他的事情。」──凱許,歌手
這堂課就讓我們真刀實槍,談談如何投資理財為早日退休做準備吧!
錢財是很有意思的東西,你愈是追求,它就愈跑給你追,你要是停下腳步,故作矜持,它也絕不會主動靠過來,這就是所謂的「人不理財,財不理我」。說到理財,許多人腦海中可能馬上出現:新興市場、融資融券、對沖基金,甚至近年惡名昭彰的連動債等等專業術語,但是你知道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財手段是什麽嗎?記帳!是的,就是你我在踏入社會時曾經嘗試,卻很快就嫌麻煩而放棄的記帳。
記帳的功用眾人皆知,但對於退休準備有其特殊意義。一般人不敢咬著子彈勇敢做出抉擇,最擔憂的就是怕退休後錢不夠用。但話說回來,如果不知道生活需要多少錢,又如何斷定錢夠不夠用?
要知道箇中道理就必須先明白兩件事:第一、退休要過什麽樣的生活?這個部分且容我在後面的章節詳加探討;第二、過這樣的生活需要多少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記帳。你說:不用麻煩了,我從經驗中大致有個概念。但一旦開始記帳,你會大吃一驚,自己對帳務了解的貧乏。就算真能抓個八九不離十,記帳也會讓你發現,原來還有許多可以改善的空間。
我退休前半年開始記帳,把每一筆開銷鉅細靡遺、依據用途記錄下來。以前認為這是繁雜的工作,但一旦開始記帳後即使經歷初期的費力,然而堅持下去就養成隨手記帳的習慣。養成的關鍵之一是不拖延,每天至少記一次;其二是要長期堅持,許多記帳的好處只有長期追蹤才能顯現;最後是適當的細分「用途」,要細緻到能清晰掌握消費流向,又不至於太過繁瑣造成無謂負擔。
做法是準備一本筆記本放在家中固定位置,盡量把每一筆開銷在第一時間寫下來,如果不行,最起碼每天就寢前把這一天做個了結。旅行在外省麻煩就當成一整筆開銷處理,記帳不是寫文章,重點是花最少時間提供最多信息。每個月的最後一天是結帳日,把筆記本中的紀錄一一登入電腦,只需要在相對應用途格內鍵入數字,如果這筆開銷較特別,可以在格內加注解,電子表格涵蓋十二個月的資料,除了自動加總外,還可以預先設定計算月平均數的公式。
用途的分門別類因為每人生活狀況不同,需要做相應調整。以我為例,所有費用分成:
(一)和房屋相關的費用,之下細分成水電管理費等項目。
(二)家用,細分成食物、家庭用品和雜支。
(三)個人開銷,包含衣物、餐廳、旅行。
(四)交通費用。
(五)健康醫療費用。
(六)預算外開銷,譬如:搬家、換車、做牙齒等非常態費用。
這些是經過一段時間調整出適合個人狀況的分類,有些費用,例如保險、稅費、換電腦、買球具,金額雖大但久久才發生一次,單看一兩個月不準確,必須長期記錄才能提供夠完整的金錢流向。
記帳另一個用途是做預算。例如,結束一個年度後經過檢討實際花費,可以為下年度訂定目標,既富挑戰又有樂趣。做預算的最大好處是為平日生活做規劃,比方說,增加書籍的預算就要買更多書,買來就要花時間閱讀,減少衣物預算,無形中也減少逛商場的時間。長期跟蹤和分析消費模式能夠對生活形態,甚至是否要換房子等大事,提供很有用的參考
除了記錄支出外,還要記錄收入和資產。或許你自認對收入狀況瞭若指掌,事實是,收入的形式很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複雜,薪資、房租、獎金、賣車賣房、退稅、投資收益、分紅、利息、禮金、中彩券等等,只有確實記錄收和支的細節,才能真正做到收支平衡。
資產表用來記載各項資產現況,包括:銀行存款餘額、股票基金現值、匯率變動,透過分析每個月資產變動原因和跟蹤長期趨勢,能了解總體財務健康情形,而不至於一有狀況就手忙腳亂的亂買亂賣。
聽起來很複雜嗎?設計這三份分別顯示消費、收入和資產的表格,的確需要運用一些基本財務觀念,但更多的只是常識,重點是動手去做,邊做的同時邊學習調整適合自己的方法。
你或許會說,擁有的資產不多,複雜性也不高,而且既然金錢只是工具,就不應該為此過於傷神才對。說得好,正因為如此更要記帳,如果你期望儘快達到某個財務目標,或不希望成天為財務狀況擔憂,或不被必定發生的通貨膨脹和偶然一遇的金融風暴打擾生活,你都需要記帳。
許多人正在為該買或該賣什麽投資標的,而煩惱得睡不著覺,這些的確是很重要的抉擇,但與其讓自己陷入無休無止的金錢遊戲,或許眼前真正的當務之急是透過養成記帳習慣,為財務管理預先打下進可攻退可守的堅實基礎。
事實是,即使達成足以讓自己退休的財務目標後還得記帳。我每個月花在更新這三份表格的時間總和不超過兩個小時,卻能讓其他時間幾乎完全不用再花腦筋煩惱和金錢相關的事情,也因此能夠更加專注在生活中真正值得專注的事物。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