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海牛耕蚵田暴紅 躍國際媒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r/29/today-life5.htm

黃牛出海來回十多公里,拉車不會迷路,被喻為「牛車牌衛星導航」。(記者顏宏駿攝)

〔記者顏宏駿/彰化報導〕國光石化抗爭運動,意外捧紅彰化的「討海牛」!

BBC報導討海牛

彰化縣芳苑鄉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海牛」景氣,「海牛耕蚵田」早已是地方的文化資產,只是名聲不夠響亮。這一年來,拜國光石化議題升溫之賜,「海牛」紅透半邊天,遊客暴增,全是指名要坐牛車出海,英國BBC記者前來採訪國光石化專題,也指名要拍到「海牛」的畫面。

地方文史工作者魏清水說,現在還駕著牛車,利用退潮時、踩著潮間帶出海採蚵的,主要是年邁的農民,他們當年學不來三輪採蚵車,索性一直駛牛車載蚵至今。

芳苑鄉「番挖社區」是國內極為少數還利用牛車運蚵的漁鄉,這裡距離國光石化預定地不到一公里,目前芳苑鄉共有廿六頭專門出海載蚵的黃牛,牛隻受過訓練,會乖乖的把農民拉到蚵田,再循原路回家,蚵農可以邊駛牛車邊打盹,完全不怕迷路。

今年遊客可能破萬



魏清水表示,這種景象社區居民早已習以為常,並不覺得特別,直到去年國光石化議題延燒,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環保人士或藝文團體造訪,看見一頭又一頭的「海牛」出海,才逐漸打響其名號;光是去年慕名而來的遊客超過三千人,今年很可能突破萬人。

有「牛媽媽」之稱的謝素,極力反對國光石化設廠,日前也接受BBC專訪。謝素說,政府以為只有蓋工廠才能為國家社會帶來利益,她沒唸什麼書,但種田、養蚵有什麼不好?到蚵田忙一個上午,載回家挖蚵再包裝,沿街兜售,一天賺個一千元不是問題,「我不懂,政府為什麼看輕農、漁業,非要把石化廠放在我們這裡?如果石化廠都沒污染,就蓋在台北市好了。」

QB與投資銀行-Incubate & Investment banking

原文連結

最新研究:常與成功人士攀比將降低身體免疫力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1-03/26/content_2710949.htm

回顧往事,很多人在其一生中會后悔無數次,經常會發出「如果再回到從前……」的感叹。然而,據加拿大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這種揮之不去的后悔心態不僅有害心理健康,而且會殃及免疫力,危害總體健康。

加拿大蒙特利爾康哥迪亞大學科學家發現,與喜歡「比下有餘」的人相比,那些愛將自己與成功的朋友或成功的鄰居相比的人,免疫力更低,感冒發病率更高。

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要求104名不同年齡段的成年人完成一項「自己最后悔的事」的調查。這些事情包括從「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人」到「嫁(娶)錯了人」等各種情况。之后,研究人員要求參試者比較自己的后悔與同齡人的后悔在程度上的區別。科學家發現,經常想到「還有更多比自己更不幸的人」,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會產生積極作用。

新研究負責人伊莎貝爾·鮑爾博士表示,新研究調查了不同年齡的年輕人對生活中后悔之事的處理方式。研究發現,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處理后悔的機制」是「社會比較」--「比上不足」或「比下有餘」。其結果好壞,關鍵取決於當事人是否能「淡化處理」后悔。鮑爾博士表示,通常「比下有餘」讓人感覺更爽,而「比上不足」則讓人感覺更糟。

研究成員之一的卡斯籐·沃羅施教授表示,后悔導致的情感痛苦,會進一步導致激素和免疫系統的生物學失調,進而使人更容易出現臨床健康問題,比如,感冒和其它潜在的長期健康問題等。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新研究表明,「比下有餘」能夠提高情緒和心理健康,有助於防止疾病。新研究還發現,年齡因素并不影響「比下有餘」的積極健康作用。另外,「比下有餘」的樂觀態度,也可讓人有更多的機會糾正和避免導致后悔的諸多錯誤或原因。

過分追求幸福反而會不幸

http://chinese.wsj.com/big5/20110324/hea084536.asp?source=Billingual

不擇手段地追求幸福給我們帶來的傷害可能要超過好處。一些研究人員稱﹐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幸福——也就是快樂的體驗或正面的情緒——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遠遠不及從事某種有實際意義的活動所帶來的美好感覺。研究人員將後面這種感覺稱為“自我實現的幸福”。

有關幸福感的研究正在突飛猛進﹐這是一個被稱為“正面心理學”的領域。一些最新證據表明﹐專注於生存目的感的人們在年老的時候更有可能保持認知能力﹐心理健康狀況更好﹐甚至壽命也比那些專注於獲取幸福的人要長。

Pew Research Center, Social and Demographic Trends Project
年齡在30至45歲的受訪者中﹐有56%的人認為自己相當幸福。
研究人員稱﹐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過分關注幸福感可能反而導致幸福感減少。

比如說﹐一頓豐盛的大餐、一場有趣的電影或運動團隊獲得的一次重要勝利所帶來的愉悅感覺被稱為享樂主義幸福感﹐這種幸福感往往是短暫的﹐稍縱即逝的。養育孩子、擔任志願者或者到醫學院念書這些舉動可能不會那麼日復一日地給人帶來愉悅感﹐但這些活動會給人帶來一種滿足感﹐一種盡力做到最好的感覺﹐尤其是從長期來看。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老年研究所主任卡羅爾•萊福(Carol Ryff)教授稱﹐有時候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增進短期的幸福感。

“Eudaimonia” 是一個與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有關的希臘詞語﹐常常被錯誤地翻譯成“幸福”﹐這使人們對幸福究竟是什麼產生了誤解。一些專家稱﹐當亞里斯多德寫道人類可以通過發揮自己的潛能來獲得eudaimonia時﹐他所指的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幸福。如今﹐研究享樂幸福和自我實現幸福的目的已經超出了哲學意義的範疇﹐成為對老齡化問題以及人們為何努力避免早死和疾病所展開的廣泛研究的一部分。在過去5-10年中對自我實現幸福和享樂幸福進行研究的心理學家觀察了每種類型的幸福對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獨特影響。

例如﹐據《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於2010年公佈的統計報告顯示﹐從1938年至2007年﹐罹患抑鬱症、妄想症和精神病的美國大學生人數增加了。進行這項分析的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研究人員指出﹐美國文化越來越看重物質和身份地位﹐強調享樂主義幸福感﹐減少了對集體和生命意義的關注﹐這也許就是大學生心理疾病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自1995年以來﹐萊福博士和她的威斯康辛研究團隊一直在對大約7000名個體進行研究﹐調查那些影響中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因素﹐這項名為MIDUS的研究由美國國立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贊助。這個團隊最近發佈了對一組參與調查人士的研究結果:通過生物學檢測﹐他們發現自我實現的幸福感可以減輕與疾病有關的風險因素﹐例如較低的受教育程度。

Pew Research Center, Social and Demographic Trends Project
年齡在6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有27%的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受教育程度較低、但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強的參與者體內的白細胞介素6水準低於那些自我實現幸福感較低的參與者(即使已經考慮了他們的享樂主義幸福感)。白細胞介素6會引發與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和阿爾茨海默氏症有關的炎症。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健康心理學》(Health Psychology)期刊上。

芝加哥拉什大學醫學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阿爾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主任大衛•班納特(David Bennett)和他的同事向人們證明了自我實現幸福感有助預防阿爾茨海默氏症。他們發表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的分析報告顯示﹐在七年的時間內﹐那些生存目的感較弱的研究物件罹患阿爾茨海默氏症的風險是生存目的感較強的研究物件的兩倍。這項研究涉及950名個體﹐研究開始時﹐他們的平均年齡約為80歲。

在對同一群體研究物件進行的另一項分析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生存目的感較強的人在生活中進行各項活動時受到傷害的可能性較小﹐這些活動包括做家務、管理錢財以及上下樓梯等。在五年的時間內﹐他們死亡的風險比生存目的感較弱的人大約低了57%。

即使在研究人員考慮了與福利和幸福有關的各種變數(例如抑鬱症、精神病、醫療條件和收入)之後﹐這種關聯依然存在。

班納特博士稱﹐人們總是希望能感到幸福。但是﹐生活面臨種種挑戰。能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如何去應對這些挑戰。

有證據表明﹐自我實現幸福感很強的人們處理情感資訊的方式與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弱的人不同。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綜合神經科學及神經動力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卡瑞亞姆•凡•瑞卡姆(Cariem van Reekum)稱﹐腦成像研究顯示﹐與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弱的人相比﹐自我實現幸福感很強的人往往更多地使用前額葉皮質。前額葉皮質對包括目標設定、語言和記憶在內的高階思維非常重要。

Pew Research Center, Social and Demographic Trends Project
年齡在30至45歲的受訪者中﹐有27%的人認為自己非常幸福。
凡•瑞卡姆博士稱﹐這可能是因為自我實現幸福感較強的人擅長重新審時度勢﹐更活躍地使用大腦去發現積極因素。她說﹐在遇到難題時他們不會逃避而是將其視為挑戰。他們可能這樣想:“這件事很難﹐但我可以做到。”

這兩種類型的幸福感並不一定是水火不容﹐而是會有重疊。力爭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或把工作幹好肯定會帶來幸福感。但是﹐羅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心理學、精神病學及教育學教授理查•萊恩(Richard Ryan)稱﹐以追求外在回報(如金錢和地位)為主要目的的人常常不那麼幸福。

萊恩博士和他一位同事去年發表在《個性與社會心理學》(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人們只是迫於壓力而去從事一些可能增強自我實現幸福感的活動﹐例如幫助他人﹐那麼這似乎不會帶來心理上的好處。他說﹐如果某人對自己說:“從長期來看這件事將給我帶來一些回報”﹐那麼最終結果可能會令其失望。

心理學家稱﹐努力使自己感到幸福這本身並沒有錯。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退休教授愛德•迭安納(Ed Diener)稱﹐幸福的人往往更討人喜歡並且精力充沛﹐這可能促使他們從事有意義的活動。而對一些長期以來總是生氣或抑鬱的人來說﹐設定目標將説明他們變得更幸福。迭安納教授目前在民意調查公司蓋洛普(Gallup, Inc.)擔任有關幸福和正面心理學的顧問。

迭安納博士稱﹐調查表明﹐典型人群往往比中性人群更加積極地對待事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類人群是否也會感到更加幸福。但是﹐過度關注幸福這個問題確實存在。過多地為自己考慮可能陷入一個惡性循環。萊福博士稱﹐一門心思地想要獲得幸福這本身就可能成為一種心理負擔。

感到幸福並不意味著任何時候都要興高采烈。迭安納博士稱﹐過度緊張並非好事﹐但是﹐許多人在平衡工作、家庭和其他需求時所產生的“我沒有足夠的時間”這種緊張感也不全是壞事。為了增強普通意義上的幸福感和自我實現幸福感﹐你必須關注人際關係和你所熱愛的工作。他補充說﹐不要整天坐在那兒為自己憂心忡忡﹐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目標上吧。

Shirley S. Wang

小六女 拍情敵學妹裸照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281820/IssueID/20110329

玩脫衣拳 事後問男同學「想看嗎」家長報警
2011年 03月29日 【楊永盛╱苗栗報導】苗栗市一所國小有名六年級女學生,疑不滿暗戀的男生喜歡小五學妹,日前邀學妹到家中玩「脫衣野球拳(以剪刀、石頭、布定輸贏)」遊戲,學妹連輸兩拳、脫光上衣後,用手機拍下裸照。學妹事後擔心裸照外流,告訴家長、並向老師反映。但被害女童父親怕學校處理慢,上周五報警後,隨即幫女兒轉學到台中市的學校。

該國小校長張淑蓉昨表示,並沒有延誤處理,雙方當事小朋友都是隔代教養的單親家庭,被害女生上周一向老師反映後,校方立即啟動性別平等委員會、反霸凌等機制,分別通報社會處、校園安全中心,並找來專業人士協助輔導兩學生。

有多次欺侮同學紀錄
警方調查,加害的小六女生本身有過動、智能發展遲緩問題,兩年前才轉到這所國小,但已有多次欺侮同學的紀錄,被校方列為長期輔導的學生,而案發時雖有另名五年級女學生在場,但未參與,事後加害人疑似開玩笑問男同學:「想不想看×××的裸照?」但家長和校方得知後,已將不雅畫面刪除,但因手機有藍牙傳輸功能,警方目前已查扣手機調查有無傳出紀錄。


擔心遭報復無奈脫衣
警方表示,加害的小六女生是因不滿心儀男生,疑似喜歡被害的小五學妹,本月十七日放學後邀學妹和另名五年級學妹到家裡玩,小六女生提議要小五學妹玩「野球拳」遊戲,並言明輸一拳就要脫一件衣服,結果小五學妹連輸二次、脫光上衣,此時小六女生當場就拿起手機拍了兩張裸露上半身的照片和錄了一小段影片。
被害小五女生向警方說,因小六的學姊平日常會作弄同學,當天因擔心被報復,迫於無奈才脫衣、勉強裝笑容被拍照;但加害的小六女生辯稱,當天有向學妹說明,是拍給學長看,而且學妹也是心甘情願被拍。

將函送少年法庭調查
警方說,這名小六女生已觸犯強制、妨害自由、散播不雅畫面等罪嫌,雖然她未滿十二歲、依法沒有刑責,但警方仍會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認定她為虞犯少年,等案情釐清後,會函送少年法庭調查。苗栗地院庭長宋國鎮表示,未滿十二歲的小六生雖不用負刑事責任,但法官調查若認定觸法,在訪查家庭背景和在校表現後,還是會採取訓誡、假日輔導、保護管束等保護措施。

報你知
鄉土康樂遊戲變調
育達商業大學日文系主任黃旭暉說,野球拳在1924年起源日本四國愛媛縣流傳的鄉土藝能康樂遊戲,民眾白天比完棒球賽後,晚上在宴會時再以猜拳定輸贏方式,在琴鼓音樂助興伴奏下,邊跳邊唱的康樂遊戲,後來日本綜藝搞笑節目演變成脫衣猜拳情色遊戲,掀起這股歪風迄今,甚至發展電玩遊戲引進台灣,讓大眾都帶有色眼光看野球拳。

資安八卦鏡:被狠狠羞辱的資安大神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