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新發現 熊貓血液可對抗超級細菌


旺報【記者林永富╱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獨有特產大熊貓(台灣稱貓熊)不但獨特,可愛外型和動作深受全世界喜愛,現在還有可能成為對抗超級細菌的大英雄。
英國廣播公司(BBC)昨天引述英國《星期天電訊報》刊登一篇文章說,現在科學家發現,拯救大熊貓還有更大的意義,它們的血流中能生出強有力的抗菌物質,殺死細菌和真菌。
大熊貓可算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一,但目前全世界只剩下約1600隻,所以被作為瀕危動物搶救。大陸也把熊貓送到美、日及台灣等地動物園,讓這種大陸獨有的可愛動物更受世人喜愛。
報導說,大熊貓血液中的這種物質,可以被用來培養新的抗生素藥物,有效對付那些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和其它病毒。
這是研究人員在分析大熊貓的DNA時發現的,這種化合物質被稱為抗菌月太-AM,是由大熊貓的免疫系統釋放的,防止它們在野生環境中生活時受感染。
中國大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熊貓血液中由免疫細胞釋放出的這種抗菌月太-AM,能在1小時內殺死細菌,而人類製造的抗菌素,則需要花6個小時以上才能殺死細菌。
報導說,很幸運的是,科學家不必依賴繁殖稀少的大熊貓來獲取這一物質,他們能夠在實驗室中利用基因解碼的方法,人工合成這種被稱為月太的小分子。
負責這一研究的中國南京農業大學生命科學院的嚴修文(音譯)博士說,這意味著製造對付包括普通細菌和真菌、以及具有抗藥性的細菌在內的強力抗菌素的可能性。
由於具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越來越普遍,製造新品種的具有更大抗菌能力的藥物的需求也就更急迫。
大熊貓主要生長在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地區,因賴以為生的棲息地竹林多年來受到越來越厲害的破壞,大熊貓的數量急劇減少。
但即使花費數百萬英鎊進行人工繁殖,也很難有效增加大熊貓的數量,雌性大熊貓在野外生長中,一年只有一次發情期。
因此有批評者提出,用在大熊貓繁殖方面的大筆資金,可以更有用的花在其它自然保護項目上,現在的這一發現可能會讓這些批評者改變看法。

星媒訪台驚訝:台北沒人亂丟垃圾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international/20130101/159357

新加坡英文「海峽時報」前總編輯、現任新加坡報業控股公司執行編輯韓福光(Han Fook Kwang)日前一趟台北行,讓他對台灣人公民素養印象深刻。他在昨天海峽時報兩度以「這裡不是東京」提醒讀者台北在公德心的進步。
韓福光約一周前造訪台北,對台北保持清潔的印象深植在心;這是他相隔超過廿年後再度到台灣,以往對台灣印象都來自於媒體,且負面印象居多。昨天他以「新加坡不光彩的事實(The dirty truth about Singapore)」為題撰文。
文中他自問:「難道都沒人丟垃圾?」「如果你手上有一張想扔的紙巾,是放進自己口袋?」韓福光的導遊告訴他,「台灣人就是這麼做的。」
台灣人沒有亂丟垃圾,而是回到家再丟;台灣人也把可回收的垃圾,與不能回收的區隔開。這讓他想到新加坡在垃圾分類上面臨的困難,更別提把垃圾帶回家。
韓福光寫到:「我必須提醒自己,我是身在台北,而非東京。」看到捷運站排列有序的通勤族等候列車,即便擁擠,仍是單排依序上車,「這是新加坡看不到的」。此時,他再度提醒「這裡不是東京」。
四天行程中最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在餐廳;他說,這不是到頂級餐廳,服務卻「比東京還要好」。
韓福光從非常年輕的餐廳服務生身上看到的是,「我從未在世界任何地方體驗過如此個人化、熱情、有見識的服務」。
這是他在鼎泰豐體驗到的,而以這家餐廳「翻桌」速度來看,他寫到:「可不能說這是個慢條斯理日子裡遇到的特殊服務。」
回過頭來,韓福光提醒讀者,新加坡人很多不好行為長久以來都未見修正;包括通勤族占據捷運出口,食客在熟食中心吃完飯不主動歸還碗盤,居民不做資源回收,看電影講手機。
韓福光寫到,很多人常說新加坡是世界第一等的經濟體,卻沒有伴隨著社會的優雅行為(social graces),這可能要花一個世代的時間才能兩者兼顧。
新加坡華文報紙近來最常以「公德心」描述所謂的優雅行為,在韓福光這篇文章,他認為,薄弱的社區意識導致新加坡人缺乏公德心。
他也問了在台灣工作的同事,台灣人為何這麼有公德心。
這位女同事說,原因很多,特別是一九八七年解嚴後,政治與社會覺醒,更多人參與與台灣有關的公眾事務,讓大家有更強的「台灣人本體意識(Taiwanese identity)」。
韓福光說,政治上,台灣常有些不光彩的事,經濟發展遲緩也有一段時間了,「但他們在社會態度舉止方面,似乎踏出了一大步」。

鐘點費比補習班少 悲觀看前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dec/31/today-life7-2.htm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學歷很好看,頂著國立頂尖大學博士的頭銜,但沒有固定工作,現在四十二歲了,找對象娶老婆都有問題。」王姓大學鐘點教師受訪時感嘆。
學的是人文,九十三年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教職卻找得很不順利,「投給大學的履歷沒有上百封,也有數十封,回函都是肯定我的學養豐富,但職缺有限,所以不得不讓我成為遺珠之憾。」
找不到正式教職,只好一直找鐘點授課的機會,那所大學有在徵兼任,他就趕快去應徵。「連鐘點都要搶,搶慢了就沒有了,有一年我只有一所大學一門課,還位於台中,那年只能用慘字形容,賺的錢不夠付車資。每年學期結束前就很擔心,深怕下一學期課開不成。」王姓教師直言。
身為家中獨生子,要負擔雙親生活費,教了八年的鐘點課,因為開課不固定,收入也不穩定,女朋友難交,相親也沒有本錢,年過四十,更難找到對的人。即使今年有四所學校聘他兼課,一個月可賺到五萬多元,王姓教師還是很悲觀看待自己的前途。
多花了五年、耗費近百萬學費去念博士(不含生活費,國立大學五年學費估需四十萬、私立超過八十萬),怎麼熬了八年還找不到正式教職?王姓教師無奈表示,他所學本來就較冷門,有私校乾脆遇缺不補,免得以後學生少了,要裁老師還要多付遣解費,四年前有機會錄取某私校正式教職,沒想到競爭者有高層關係,他就被作掉了,「有關係沒關係差很多。」
為何不轉換別的工作?王姓教師苦笑說:「人生規劃就是進入大學教書,即使鐘點費賺得比補習班還少,但就是不甘心去補習班。最沮喪的是,有學生跟我說,賺家教的錢都比我賺鐘點費多,要我去兼家教。」
去年剛從歐洲國家拿到社會科學博士的林姓教師,碰壁一年多,現在只找到公立大學一門二學分的鐘點課可上,還是因為原本的授課教授忙於研究,才讓她「有機可乘」。她的先生同樣是大學鐘點教師,今年找到兩所大學肯給鐘點課上,只是每週要從台北跑中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