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oundero.wordpress.com/2012/08/10/where-are-my-friends/
「草莓族、一代不如一代!」科技大佬在感嘆臺灣找不到像樣的人才的時候,我不禁感到很不解:我不是人?我925位臉書好友都不是人?
為了人才這個問題,我問過了好多人。從聯合國的場子,聽ILO的老大哥講全世界的人才蒸發問題,跟世界各地的青年聊聊各國的狀況,回到臺灣後,更是在看到資誠會計事務所的CEO SURVEY上,臺灣的CEO大喊臺灣沒人才,我找了更多的人聊了這個問題,也包括了Appswork這個接觸許多臺灣創新人才的重鎮裡的IC。以後會再跟大家分享這些所見所聞。
最近臺灣的經濟似乎沒傳過好消息。HTC出了很多事,還榮登這期商周封面,臺灣GDP成長這個以往驕傲的數字也實在是很慘,出口藍燈連連亮,科技大老同時也紛紛跳出來大喊:臺灣沒人才(清大的彭老師幫大家做了 個統整)
你要知道,對許多外國人來說,臺灣經濟狀況傳出不好的消息,根本就是天方夜譚。臺灣,踩在東亞門戶 、左鄰中國市場,右通西方文化,物美價廉 消費力高、科技大國,民主自由(?)、一流人才多,曾被佛里曼喻為腦礦大國。甚至會心想:我們憑什麼景氣不好?
你要知道,對許多外國人來說,臺灣經濟狀況傳出不好的消息,根本就是天方夜譚。臺灣,踩在東亞門戶 、左鄰中國市場,右通西方文化,物美價廉 消費力高、科技大國,民主自由(?)、一流人才多,曾被佛里曼喻為腦礦大國。甚至會心想:我們憑什麼景氣不好?
我們就像是波利維亞,一個坐在石油上的窮國,我們臺灣,就是充滿人才的人才窮國。
事實上就是,當我們一般的人從學校畢業之後,大半不是去當公務員,就是找一份工作,然後買不起房。可是同時,眾多的科技大佬們,坐擁豪宅,能夠有小三小四小五小六,當他們能隨隨便便的買一棟帝寶的時候,我們大概買不起台北地段的「一層」房。
你會發現,台清交畢業的工程師們,根本不是在賣他的知識與技能,而是他的肝。
你會發現,文組畢業的學生,如果有拿張職照,做的行業跟「人文」這個字有關的,做了N百年薪水還是過不了四萬。臺灣人的薪水凍漲早就不是現實了。
看看韓國與臺灣的薪水變化:
你會發現,文組畢業的學生,如果有拿張職照,做的行業跟「人文」這個字有關的,做了N百年薪水還是過不了四萬。臺灣人的薪水凍漲早就不是現實了。
看看韓國與臺灣的薪水變化:
那一條被打歪頭的藍險是臺灣,旁邊像起乩一樣飛上去的紅線是韓國。
先談談這些喊人才不夠的科技大佬,晚點再談談我們到底成不成才。
台灣不窮,但是錢都在那些少部份的手裡。現在的韓國其實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不過他們凍漲的沒這麼誇張。
在很多國家,員工是資產,是創造價值的,管理學之父杜拉克曾說:企業營利是為了抵平開銷,並用的資源哉培人才,用價值創造未來。
在臺灣,你不是人才,你不是價值,你很容易被當成成本,當成負債,所以對待你的方法是什麼?壓低你的薪水,壓低他的成本支出。你根本就沒有議價的空間。資誠CEO Survey的報告說,超過一半的臺灣企業都在感嘆找不到"好人才"。
我並不仇富。為什麼資本家往往可以有大量稅率的優勢、政府的補貼、可以比別人享受更多?因為「真正」的資本家是社會中非常有貢獻的付出者,而不是掠奪者。資本家提升國家的優勢、提供大量工作機會、照顧許許多多的家庭,透過現在教育培養產業裡的實務者、學者,分別貢獻勞力與新的技術,再透過與政府合作的資本家承擔風險,開創國族之未來。
聽起來超偉大,這一套是德國(那時還叫普魯士)用來刻意創造一個人工的工業革命的策略,以便在那時時代可以超英趕法。興教育、重學術、扶植資本家,再讓國家富強,百姓安居。後來被各國拿去參考、參考了。(臺灣不也是這樣嗎?你有發現你受的制式教育是方便你在未來當一名好僱員,或是做學術?)
資本家對社會有很大的責任。
但在臺灣,科技大佬好像不太知道有這回事。政府願意大量補貼、透過教育制度提供人才給資本家,是因為跟資本家有一個價值上的交換,前提是「資本家」要好好的照顧本國的老百姓,並且讓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不過在這個世代,全球的資本家都忘了為何社會需要資本家,從付出者,變成掠奪者。
但在臺灣,科技大佬好像不太知道有這回事。政府願意大量補貼、透過教育制度提供人才給資本家,是因為跟資本家有一個價值上的交換,前提是「資本家」要好好的照顧本國的老百姓,並且讓老百姓可以安居樂業。不過在這個世代,全球的資本家都忘了為何社會需要資本家,從付出者,變成掠奪者。
在美國,是一群金融家在掠奪,把美好的美國夢搞的七葷八素。在日本,是與政治勾結的財團。在南美洲,是殖民者或西方政權培養的地方豪強,墨西哥是黑幫,有些國家是政府本身在掠奪,在臺灣,是當初臺灣政府刻意創造的一群企業家。
他們不只嚷嚷著補貼不夠、稅優不夠,現在還嚷嚷著人才不夠。企業家們,到底是在照顧臺灣人才呢?還是臺灣人才當作一種成本,能夠把成本壓得越低越好?
重點來了,我與我臉書上的925位好友到底成不成才?科技大佬們說:社會上沒現成的人才給我們用。但我實際問了一下產業界,才知道:臺灣根本沒有「社會」可言。在臺灣,你畢業之後做什麼工作?瘋狂追尋大公司,不然報考公務員。舉我們最熟的美國為例好了,在美國,畢業之後可以會去做NPO(在國外非營利組織是一個產業)、少部人專門做學者,更多人去小公司發揮長才或自己創業。大公司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能夠輕易直接在社會上挑人才,於是非常注重養才。
現在許多科技大佬們,年輕的時候、後來創業的時候,許多都是非常厲害,聰明而且有理想的一群人,但是有些地方,他們似乎不如他們在營利、擴產那樣的厲害,尤其是關於如何看待員工、如何培養人才這一塊。
科技大佬們不知道是不是被社會寵壞了,關於人才這方面,每一年台清交畢業現成的人力可以用,似乎不用自己去栽培第一流的人才,而是臺灣社會第一流的人才有這個「義務」,要去賣肝給大公司。在很多國家,第一流的人才選擇出來自己幹,日本的孫正義、中國的馬化龍、美國的賈伯斯,還有當年這些科技大佬們:張忠謀等人。試問,年輕的張忠謀若遇到台積電,願不願意委身去台積電賣肝,還是要再去開創另一個事業?張忠謀想當台積電的員工,還是想創業?身為第一流人才的他,願不願意被操到爆肝?
(當然,這是我主觀的意見,不一定要同意我,只是想請大家想一想)
在企業經營上,這些大佬的養才方法一定出了問題,不然張忠謀怎麼交了棒又跳回來自己做?現在的科技大佬幾個交棒出去了?
會不會在大佬們的眼中,到頭來是我們這925位好友的過錯了。我們不留學(現在獎學金多難拿?),沒有大量實務的經驗(因為一般工作只會徵求有工作經驗的,沒工作經驗的新人怎麼辦)、所學不能拿來所用(因為臺灣產業很畸形),隨著臺灣產業面臨新的挑戰,學校教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我們這些年輕人不能夠拿來當作「現成」的人才,所以通通都是我們的過錯,而不是臺灣的大公司在養才上出了問題。
這樣真的太不公道了。
看看身邊的這925位好友,最起碼在這925人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非常非常非常的努力。有許多人只怕光培養本科系的能力,可能還不夠,需要更多的專業,於是刻苦讀書,以便雙主修、輔系。有的人非常務實,去經營自己的專業,想累積十萬小時的努力,打算在未來一鳴驚人。有的人想對環境與社會有貢獻,於是真的做了很多事,成立了青年NGO,甚至試著去影響更多的事物。有的人想找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未來好買間房,有個幸福的家庭。我們有企圖心、有潛力、有夢想。
但是哪裡是我們的舞台,哪裡是我們的機會呢?想從事NGO的,錢少事多離家遠。想去大公司發展的,前面的學姐學長們早就卡位卡好好了,想去當作者的,馬上被家人阻止,想當外科醫生的,根本被操到死,想做學術的,發現做到最後要糊口,只能當教授。想創業的,連股票面額都有奇怪的限制。
是不是到頭來,我們都只能去考公務員呢?
這925個好友裡面,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潛在的「人才」,但我們缺舞台,缺資源,缺機會,再好的千里馬,吃不飽也跑不動。再美的花,無水亦枯死。
慶幸還有施振榮,說了句公道話:臺灣不是沒人才,是沒舞台。
不是沒人才,是沒舞台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