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為何Google做不出Instagram?」Robert Scoble說說看

http://www.inside.com.tw/12/23/why_google_cannot_build_instagram_by_scoble

類似「為何aaa做不出bbb服務」這樣子的論述應該還可以舉很多,例如「Google做不出Instagram」、「Yahoo!做不出Facebook」、「Nokia做不出iPhone」等等…可以自行代換。我也想試問:為何Instagram做不出Facebook?…ooxx…是阿, start-up跟20,000人的公司本來就會有不同的approach,以下會提出個人看法。

就如Robert Scoble說的,有些答案他知道、你也可能猜的到。來看看這位著名科技趨勢評論家的想法跟來自號稱Google單位主管的一些些內幕。私以為標題可申論處太多,文中所提到的兩者的優劣勢才是比較值得反身自省的地方。以下是該文的重點摘錄。再次重申,這些翻譯是以我個人觀點來理解、並以”( )”穿插個人註解,有需要者請自行看原文細細品味,我推薦連Comment一起看,多數的comment也很有見地。

1. Google無法維持小團隊運作

Instagram從一張桌子、兩個人起家,Google人多手雜的結果,導致人越多、開發速度越被拖慢。文中舉Google Wave 當成(失敗)例子,該團隊有超過30位以上的成員。該Google匿名主管提到Oracle的CEO Larry Ellison如何改善效率不彰的問題:他會「幫忙」有問題的團隊,方法是將成員一個個抽走,直到該團隊開始有進度。(由此可見,start-up的每位成員都是成敗關鍵,因為一家只有兩人的公司是無人可抽的。)

2. Google無法將專案範疇縮小

原來所規劃的Instagram比目前上線的版本還多了許多功能,但是開發團隊慢慢發現就算「能完成」這麼雄偉的目標,不見得可以「幹的好」。一路走來,Instagram捨棄了許多功能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在Google無法這樣幹。你不可能去跟Larry Page說:「我們來把現在在開發的這個社交平台要做的功能砍個9成吧。」Google必需跟Facebook競爭,而Instagram則只要跟自己競爭。(這是重點,如果Scoble也這麼認為,其實他會知道 Google所面臨的兩難。)Scoble引述Andreesen的說法,他很欣賞的GoPro跟SmugMug一直不跟VC拿錢,因為一旦拿了VC的錢,全壘打的壓力是會搞掛很多公司的。

3. 在Google,只要產品有會成功的樣子就會招惹來一拖拉庫的「資源」跟「人力」

像Instagram這種專案鐵定會引來一堆關愛的眼神跟「認養」。如果Instagram團隊處在Google裡頭,除了會被想參與的個人與單位的email淹沒外,辦公座位旁也會出現熱心人士探頭探腦想參一腳。

4. Google要求開發者採用其開發架構,而這架構並不適用於小型社交網路專案

你不能用MySQL跟Ruby on Rails。(這很tricky,每天需要處理這麼多資料的Google用的是MySQL,不會很恐怖嗎?)開發者必須用Google自己的database “Big Table“來開發。工程師認為BigTable在開發小型社交專案時並不合用,開發效率也無法跟外頭的開發者常用的工具相比。

5. Google的服務必須支援所有作業平台

如果你做了個像Instagram一樣(目前)只支援iPhone的服務,你會被趕出去。Scoble提到之前在Microsoft工作時有個產品的進度拖延,因為該產品必須支援全球的語言,而有的語言文字是從右到左的。Instagram可以只支援英文就上線,其他的用戶自己看著辦。

6. Google的工程師不能利用Facebook釋出的一些整合功能

這讓他們失去獲得來自Facebook用戶的機會。現行有許多apps都有跟Facebook串,這讓用戶可以輕鬆的把朋友圈掛進來。Instagram可以自由選擇愛跟誰接就跟誰接,但是Google必須為其「策略」付出代價-失去引進新用戶的機會。

7. Google不能在半公開狀態下開發測試

Scoble私下在Instagram上線前就已經先從開發者那邊拿到程式,雖然開發者有要求先別張揚,但是並沒被要求簽NDA。開發者其實知道就算萬一Scoble先將程式曝光了,其實等於是幫他做宣傳。Instagram當時需要的是熱心的用戶來協助測試並提供意見。Google可不會讓外面的人在產品真的見客前進行干涉。Instagram卻可以先將產品提供給一群用戶測試並提供意見來改善產品。既使在測試期間有爆量的問題要修正改善,但是歷經這些過程的用戶卻成為Instagram的死忠支持者。

8. 「精實創業」的方式在Google行不通

「精實創業」Lean startup,由IMVU(我註冊很久了卻都沒有朋友在用…)的共同創辦人Eric Ries提出,他認為在建構一個具備一定規模的產品或服務前要先搞清楚客戶到底要什麼,Google卻必須先確定這服務能讓現有的億萬用戶使用再來談開發。 Google Wave失敗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無法跟上第一波用戶的反應,並且拖拖拉拉到不行。(Scoble提到invite阻擋用戶成長我倒是很認同,Wave的服務性質用invite就太過老套了。)

Scoble提出幾個解法,例如Google常幹的花錢買公司、或是使用open source(的開發方式),讓計畫在不需頻頻開會或等候上級指令的狀態下也有進程。以TEDx為例,全世界各地都有以TED為名的集會,卻不需要樣樣等候總會批准才能進行。

我的看法是,這可以不是個問題,我認為Google做不出Instagram是一種現象,它點出了一些事情:

不同的組織規模都會有他自己的優缺點。十之八九的start-up都期待有一天可以變成Google或Facebook,誰都難保證今日的Instagram長成像Google那樣的龐然大物時會比現在的Google來的更靈活。
提供的服務不同,慎重程度自然不同,連帶也影響開發的iteration。不會有人因為TED一兩次沒參加就怎樣,卻可能因為Gmail掛兩天就整家公司動不了。當你已經一天要處理將近一億個不重複到訪者的存取時,你也不會用MySQL,更不會採取Semi-public的方式來做產品測試,因為人少測不了,人多測就跟公開沒兩樣。
Google Wave自然是被攻擊的目標,因為真的很難玩、很不Google。好處是,失敗經驗對Google跟他的用戶來說應該是好事,對Instagram這樣的start-up就不見得。今天Instagram如果沒有100萬次的下載,也不過就是另一家起不來的小公司而已,不會被拿來做文章。
像Google這樣規模的組織,管理絕對比開發來的頭痛多了。我跟一流的工程師共事過,當他成為管理者時完全是兩回事。另外,也許大家都同意縮減規格、縮小scope,但是你能砍別人的就是不能砍我的,同樣出身工程師的管理者多半無法下手,當好人卻推不動專案。當沒有像start-up這樣的切身壓力時,沒有進度是很正常的。
無論你正在大組織裡求突破或是在start-up裡想奮力一博,熱情才是最重要的燃料,不過要有目的相同的夥伴並配合理性的導航,才能平安抵達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