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4日 星期四

騎單車,找回生活樂趣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348456511893102&set=a.175364445868977.44257.174906772581411&type=1&theater

身為企業界高階經理人時,張震球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換來多數人眼中的「幸福生活」──拿高薪、開好車、出國度假……,直到九年前轉換生命跑道,並開始騎單車上下班,張震球慢下腳步生活,發現不用賺大錢花大錢也能過得自在歡喜,究竟騎單車有著怎樣的magic,讓他從「賺錢機器」變成自己心的主人?
■ 張震球(凱創管理顧問公司首席顧問)

單車成為我的主要交通工具,到這個月底,就滿九年了。
這九年來,上下班騎、市區20公里內的辦事訪友騎、週末休閒騎,現在連穿西裝出門,只要覺得不會汗流浹背,也騎,只有當距離太遠、雨勢過大或有其他考量的時候,才會開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與單車結下不解之緣,是在2002年6月。那年我43歲,回顧自己的人生,學業直通到研究所畢業,工作則進入以管理、員工訓練及薪酬High Pay聞名的 HP,一路走來頗為順遂,但自己很清楚活得並不快樂,甚至覺得很空洞,心中不斷自問:「活著為什麼?這一生要怎麼才能不算白活?」在一個身體出現狀況且公司剛好因併購Compaq提供優渥資遣方案的機緣下,決定離開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重新找尋自己的人生答案。

於是我從離家十公里的外商,換到離家僅四公里的一家公司上班。之前在外商工作,由於距離遠,加上每天必須穿西裝打領帶上班,雖然開車出門飽受塞車、停車之苦,卻壓根沒有騎單車上下班的念頭。

換了工作之後,一來離家近,二來找停車位仍然是個問題──免費的很難找,計費的一天九小時下來,所費不貲,雖然搭捷運也是個方法,但從永和住處到台大附近的公司,除了兩段步行之外還要轉車換線,短短的距離卻如此折騰,於是看著院子裡用來短距離代步的單車,心中突然生起了一個念頭:何不騎它上下班?沒想到一騎就上癮,而且也徹底改變了我的生活。

騎單車,改變的開始
當初騎單車上下班,純粹是因為省時又方便,從沒想過騎車也有附加價值,幾個月下來,開始有一些體認,發覺單車的好處多多,而且深深愛上了它!

以前的我根本沒有運動的習慣,現在反而因為每天騎車而養成規律的運動,出門一趟就算是簡單的體能訓練,而且騎車消耗的是自己的脂肪,既不消耗其他能源,也不會造成任何的環境污染,實在是健康又環保。

尤其現在河堤沿岸都規畫了完善的自行車道,偶爾從永和到北投洽公或講課,就可以沿著新店溪到淡水河的車道,一路上還有觀音山和大屯火山群環繞,傍晚回家時則有美麗的夕陽相伴,如果天色晚了,也可以欣賞華燈初上的河岸風光、享受沁涼舒暢的晚風,騎單車不只是交通上的便利,還多了一分優游的況味。

從經濟效益來說,更是划算。市區單車一輛約2,500元,以搭捷運來計算,每天上下班來回32元,每個月工作22天,不到四個月就可以回本,如果是開車,只要兩週的停車費就回本了,單車壽命約四年,算一算省下了三年八個月的基本交通費呢。

除了上述好處,現在又透過自行車碼表的功能,檢視車行的速度與自己體能的狀況,騎車的當下便能清楚感覺出自己的體能是否退步,為自己做一個簡單的健康檢查,是不是很棒?

重新看見生命的意義
單車生活讓我開始留意生活週遭的點滴,同時也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模式:努力工作、追求高薪,假日再以遊玩或者每年請二至三週的長假,帶家人到國外自助旅行來紓解壓力,這樣的生活模式該不該做個大改變?

不可否認,高薪帶來了積蓄,高壓激發了個人潛能與成長,外商的歷練與國外旅遊,拓展了國際視野,但代價卻是每天神經緊繃,一天要喝三到五杯的黑咖啡提神,睡覺時也是滿腦子公事,睡到一半還會爬起來記下想到的點子,深怕隔天忘了。

此外,體力隨著年紀增長愈來愈差,一到週四就「沒電」了,長期坐辦公桌、待冷氣房,全身則變得僵硬,連睡覺翻身都疼痛不已,每天還要花錢請人推拿幫助血液循環……,如果再這樣生活下去,後果實在不堪想像。

於是我訂下了幾個改變的方向:首先是降低自己對金錢及薪水的期望,只要足以支付生活費就好,不要變成金錢的奴隸;開始運動,改善健康狀況;提昇生活品質,尤其是精神生活。

回顧近九年的實踐,過程中有許多的摸索、嘗試與跌跌撞撞,總體而言,是相當正面的。例如:從朝九晚五轉為自由工作者,薪水大致是過去的三分之一,生活剛好夠用,而且比較沒有壓力、時間可以彈性運用,這些轉變讓我重新學習過去想做而未做的事,包括禪修、閱讀中國傳統文學、親近大自然等等,生活變得豐富、單純與清淨。

親近自然與禪修 心靈更豐富
原本只有一輛單車作為市區的交通工具,現在則添購了一部登山車,專門騎郊區和郊山。除了騎車,這幾年我也養成了慢跑十公里與爬郊山的習慣,前年50歲開始嘗試爬百岳,到現在為止已經拜訪了21座高山,體能算是這一生最佳的時期,不但省下推拿的費用,身體也變得更健康,除了兩次牙疼就醫外,沒有任何病痛。

而放鬆心情、專注在當下的禪修觀念與實踐,一次又一次幫助我順利地克服了騎單車爬長坡、慢跑與登山產生的信心危機與體力極限。

今年四月下旬第一次參加七天的重裝登山,每天上升與下降的海拔高度都在一千公尺左右,看著高聳在前的陡坡,我懷疑自己能否通過考驗?會不會拖累全隊?不過就在自己感到吃力、心有點慌時,想起禪修方法,很快地將注意力從仰望高山、陡坡收回到自己的雙腳與呼吸。這似乎也為這九年來的努力做了最佳註解。

比較這兩段截然不同的生活模式,前一段基本上是「賺錢機器」,完全談不上生活品質;可是當我對金錢或物質的欲望調整為「夠用就好」時,生命出現了轉圜的空間,現在的我更能做自己的主人,減少追逐金錢的遊戲,我擁有更多時間去學習並嘗試不同的事物,親近自然與禪修,生活慢慢豐富起來,心靈則漸漸淨化,快樂感也持續增加。

當然,九年也只是獲得初步的體認,改變了些許的習性,要走的路還是很長,要改變的習氣還有很多,唯有勉勵自己持續努力與精進,才能讓生活愈來愈快樂,心靈愈來愈平靜祥和。(更多內容請看2011年7月《人生》雜誌335期「就是要新好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